中國計量網 http://www.elfin-engr.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yè)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研動態(tài)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核磁共振找水儀的研制與開發(fā)”成功驗收

發(fā)布時間:2010-12-24 作者: 來源: 瀏覽:305441

  2010年8月26日,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科技部條財司、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專家在長春對吉林大學、水利部牧區(qū)水利科學研究所、北京科創(chuàng)海光儀器公司共同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學儀器設備研制與開發(fā)》“核磁共振找水儀的研制與開發(fā)”課題進行了驗收。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領導、科技部條財司領導、教育部科技司科技處領導、吉林省科技廳領導出席并全程參加了驗收會議,來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沈陽軍區(qū)司令部等部門的驗收專家組成員、吉林大學領導、課題組成員和有關媒體記者共40余人參加了會議。

  驗收工作以王浩院士為組長的驗收技術專家組、以吳波爾副主任為組長驗收財務專家組、以金能強為組長的測試專家組認真審閱了課題驗收有關材料,驗收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總體執(zhí)行情況報告、技術研究報告、財務驗收申請報告、測試專家組的技術測試報告,審閱了課題驗收材料,實地進行了考察,經過質詢及認真討論,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自主研制成功的核磁共振找水儀填補了國內空白,經在內蒙、西南抗旱和蒙古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地下找水實際應用中檢驗,其技術指標超過了國際唯一商品化儀器NUMISPLUS的性能指標,在相同疊加次數(shù)時的信噪比、探測靈敏度、大于150m的探測深度、抗干擾能力及其與瞬變電磁波場聯(lián)合成像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一致同意該課題通過驗收。

  課題圍繞大功率交流脈沖激勵技術、地下水弱信號檢測與鑒別技術、適用多個含水層的反演技術及解釋技術、野外找水對比試驗與應用示范、核磁共振(MRS)與瞬變電磁(TEM)聯(lián)用儀的樣機研制與開發(fā)、野外儀器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研究及可產業(yè)化樣機的研制與開發(fā)等方面展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自主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JLMRS-I型核磁共振找水儀,采用同一線圈進行發(fā)射與接收,實現(xiàn)了470安培的強電流發(fā)射系統(tǒng)、快速開關切換高Q值電路和極微弱地下水核磁共振信號的工頻諧波干擾抑制電路,提出了極微弱信號的檢測方法與標定裝置,研制出IGBT橋路及驅動保護電路的檢測裝置。

  2、研發(fā)了將核磁共振測試數(shù)據與水文地質參數(shù)聯(lián)合解釋的數(shù)據處理方法,研制出核磁共振找水儀反演算法及軟件,根據核磁共振信號的初始振幅、弛豫時間、初始相位以及電流脈沖矩等參數(shù)計算出地下含水層的深度、含水量、孔隙度等水文地質信息。

  3、首次提出了一種核磁共振與瞬變電磁雙波場聯(lián)合成像探測的方法,突破性地解決了MRS探測地下水最大深度為150m的技術瓶頸和基巖裂隙水準確定井位的難題,在內蒙二連浩特市的引水工程深層地下水探測評價和西南特大旱災的紅層下基巖裂隙找水等應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中央電視臺3月29日焦點訪談欄目“尋找生命之水”、云南電視臺(新聞)、光明日報、云南日報、新華網、中國軍網、中國臺灣網等多家媒體曾給予報道,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4、在吉林省農安縣燒鍋鎮(zhèn)化東屯、扶余縣五家站鄉(xiāng)、長春市新立城鎮(zhèn)腰高家窩鋪、內蒙古四子王旗泉掌水庫和供濟堂等地與法國生產最先進的核磁共振找水儀器進行了對比探測,測試結果與打井驗證結果吻合較好,并在內蒙、吉林、云南、貴州、廣西和蒙古國等地進行了大量的地下水探測應用與示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項目組進一步致力于研究核磁共振找水技術在隧道、堤壩滲漏等地質工程中的應用,這對于預測由地下水引發(fā)地質災害具有重大的意義,以期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應用前景。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